近年来,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坚持党管人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立足遵义、服务贵州、服务大健康产业”的办学定位,聚焦打赢“四大攻坚战”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把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起来,为全市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付出和助力。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折射着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专业专注、创新创造的精神。在贵州省第三个“人才日”暨第十一届贵州人才博览会来临之际,学校特推出【人才日】特辑,以最高礼遇致敬人才、以最大诚意汇聚人才、以最真情感服务人才、以最优保障成就人才。
恪尽职守传岐黄知行合一谱华章
董小君,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系教师,中共党员,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现任中医学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负责系部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党建等工作。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在工作中,成绩突出。

潜心教学做中医职教高地的传承者
作为一名从教12余年的专任教师,董小君同志承担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多门课程。每一次上课之前,她总是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精心设计教案,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案例和实例,力争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唤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个人的教学特色,受到广大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除了潜心教学,董小君同志还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繁琐的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她不忘总结经验,撰写多篇教改论文,如《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渗透与高职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探讨》等。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医经典导读》、《方剂学》等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攻坚克难做“双高校”建设的助力者
自学校“双高校”建设启动以来,作为中医学系分管项目的副主任,董小君同志的任务也就更加艰巨繁重,在迎接“双高校”项目中期检查的过程中,董小君同志主动承担了“材料组组长”这一又苦又累的重要角色。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顽强的工作意志,连续两周,从早到晚,每天熬夜到零晨一两点,进行了大量的材料编辑和整理工作,为确保“双高校”项目顺利通过中期检查做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董小君同志还承担了“双高校”中医学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子项目。在子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她对每个环节都事必躬亲,紧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岗位群需求,构建“底层共享+中层渗透+上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制定中医学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中医“学徒制+预规培”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校企合作,新型师承,分段共育”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卓越岐黄班”91人,建成“卓越岐黄”博士工作室1个。

求真务实做勇攀科研高峰的领跑者
作为学校培养的“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董小君同志积极搭建中医病证模型研究平台,组织系部年轻教师建设贵州民族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创新团队,并协助他们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通过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优化人才资源组合,发挥相关学科特色和团队效应,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构建高质量学科梯队,取得一批较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和重要产学研成果,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团队。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董小君同志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她惜时如金,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从教至今,科研硕果累累,在中医学系的科研工作量统计中总是名列前茅。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与编写多部教材专著。
她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始终把传承中医药文化做为己任的德行折射出高校教师的风范,她那踏石留痕的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她如挺拔的青松,站成了教师队伍里的一根标杆!
